全國咨詢服務熱線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蔬菜園地 >> 瀏覽文章
灰霉病是保護地蔬菜的重要病害之一,茄科蔬菜以番茄、辣椒和茄子受害最重,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灰霉病發(fā)展迅速,危害日趨嚴重,造成早春大量爛果。一般減產20%—30%,甚至高達50%左右。在貯藏運輸中,也常發(fā)生。壽光九合農業(yè)為菜農朋友介紹番茄灰霉病的發(fā)病癥狀、病原、發(fā)病規(guī)律,從而提出3種灰霉病控制方法。
發(fā)病癥狀
主要危害花、果實、葉片及莖。果實發(fā)病,青果受害重,造成大量爛果。病菌多先從殘留的柱頭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擴展,呈灰白色腐爛,病部長出大量灰綠色霉層,果實失水后僵化。葉片發(fā)病,多從葉緣呈“V”字形向內擴展,初水浸狀,淺褐色,邊緣不規(guī)則,具深淺相間輪紋,后病部產生灰霉,致葉片枯死。莖部發(fā)病,開始亦呈水浸狀小點,后擴展為長橢圓形或長條形斑,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灰褐色霉層,嚴重時引起病部以上枯死。
病原
病原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葡萄孢屬。孢子梗數(shù)根叢生,具隔,褐色,頂端呈1—2次分枝,分枝頂端稍膨大,呈棒頭狀,其上密生小柄并著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長短與著生部位有關。分生孢子圓形至橢圓形,單胞,近無色,大小6.25—13.75mm×6.25—10.0mm,寄主上通常少見菌核,但當田間條件惡化后,則可產生黑色片狀菌核。從番茄果實及葉上分離的灰霉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生長一周后,開始產生菌核,兩周后菌核大小為3.0—4.5mm×1.8—3.0mm。培養(yǎng)基上菌絲透明無色,有隔膜。
發(fā)病規(guī)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絲塊及分生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菌核萌發(fā),產生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脫落,借氣流、雨水或露珠及農事操作進行傳播。分生孢子萌發(fā)長出芽管,從寄主傷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組織上侵入。沾花是重要的人為傳播途徑。花期是侵染高峰期,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澆水后,病果劇增,是爛果高峰期,以后在病部又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該病菌為弱寄生菌,可在有機質上腐生。
低溫高濕是影響灰霉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病原菌發(fā)育溫度范圍為2℃—31℃,最宜溫度18℃—22℃。一般12月至翌年5月,如遇連續(xù)陰雨天氣,不能及時放風,特別是加溫溫室剛停火時,棚室內氣溫低,相對濕度持續(xù)90%以上,氣溫20℃左右,病害發(fā)生嚴重。密度過大,管理不當,通風不良,都會加快此病的擴展。
病害控制
1.生態(tài)防治。加強通風管理實施變溫管理法。即晴天上午晚放風,使棚溫迅速升高,當棚溫升至31℃—33℃,超過33℃再開始放頂風,31℃以上高溫可降低病菌孢子萌發(fā)速度,推遲產孢,降低產孢量。當棚溫降至25℃以上,中午繼續(xù)放風,使下午棚溫保持在20℃—25℃;棚溫降至20℃關閉通風口以減緩夜間棚溫下降,夜間棚溫保持15℃—17℃;陰天中午也要打開通風口換氣。
2.加強栽培管理。 定植時施足底肥,促進植株發(fā)育,增強抗病能力。嚴格控制澆水,尤其在花期應節(jié)制用水量及次數(shù);澆水宜在上午進行,發(fā)病初期適當節(jié)制澆水,防止過量,澆水后防止結露,避免陰天澆水。發(fā)病后及時摘除病果、病葉和側枝,集中燒毀和深埋。摘除殘留花瓣和柱頭,最佳時期為在番茄蘸花后15—25d用手摘除幼果殘留的花瓣及柱頭,防病效果好。
3.藥劑防治。 嚴格掌握防治適期,發(fā)病初期開始噴藥。有效藥劑有40%施佳樂、65%萬霉靈、 50%速克靈、50%撲海因。7—10d一次,連噴3—4次。保護地番茄灰霉病在始發(fā)期施用下列煙劑:疫霉凈、特克多、10%速克靈。由于灰霉病易于產生抗藥性,應盡量減少用藥量和施藥次數(shù),最好輪換和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效,延緩抗藥性。
專業(yè)規(guī)劃、設計、建造各類農業(yè)觀光園區(qū)、生態(tài)餐廳、智能溫室、日光溫室、連棟溫室、拱棚等工程。九合農業(yè)工程案例遍布全國;
公司生產銷售各類大棚型材、骨架、覆蓋材料、保溫材料;
培訓,外派育苗、種植管理等技術員。
公司官網:m.yunbf.cn
培訓網站:www.haowenshi.com
電話:0536-5851887
手機:13964620707
13053686026
微信掃一掃關注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